古代一个县有多少兵
在古代中国,一个县的兵力数量因时代、地理位置、行政级别以及军事政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以下是一些概括性的信息:
1. 秦朝至明朝初期 :
县级行政单位的兵力通常在几百到一千人左右。
秦朝时,一万以上的县称为县令,以下的称为县长,兵力分布从十来个到三四百不等,但很少超过500人集中驻扎。
2. 清朝 :
县城规模与兵力数量有一定关系,中等大小的县城通常有四十多个绿营或八旗士兵。
例如,广东恩平县有90名官兵驻扎,其中47名负责县城治安,43名分散驻防在重要塘汛要塞。
3. 明朝中后期至清初 :
明朝临海属上路上县有兵七千以上,具体到海门卫指挥使司有屯军683名。
4. 其他具体案例 :
恩平县有那抚营恩平城守汛,设千总1名,兵90名,其中守城兵47名;各汛塘共驻兵43名。
丰顺县城驻有三水营千总1名,兵53名。
开平县驻有新会营左营把总1名,分防兵32名。
请注意,这些数据是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的,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。而且,这些数据可能只反映了特定时期和地区的状况,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时期和地区的兵力配置。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古代一个县的兵力在不同朝代有何变化?
清朝时期中等大小的县城有多少兵?
明朝中后期至清初一个县有多少兵?